逍遥户外联盟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立刻注册 找回密码

逍遥游户外网

站长推

参加活动:12

组织活动:92

逍遥游 发表于 2016-7-20 10:5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登入系统,获取更多!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刻注册 |

x
泰山风景名胜区(Mount tai scenic spot):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国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中国书法第一山。5 I; X5 X6 m4 u3 p# \& U! c! p2 W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位于山东省中部,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00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天下第一山”之称。1 U" @, G) i+ ]3 f1 w- a3 H( z2 v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 k5 T0 N$ Q5 E+ C1 X: a
古代文人雅士更对泰山仰慕备至,纷纷前来游历,作诗记文。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道教、佛教视泰山为“仙山佛国”,神化泰山,在泰山建造了大量宫观寺庙。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刻,闻名中外。5 n' z& c! h9 L4 k
泰山风景以壮丽著称。重叠的山势,厚重的形体,苍松巨石的烘托,云烟的变化,使它在雄浑中兼有明丽,静穆中透着神奇。自然的泰山,彰显着自然的神奇;文化的泰山,印证着文化的神圣。3 v+ \6 X/ D" g, Q& T7 m& p. m
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8 V4 q8 H: ]. H地理位置0 Y6 k, ]/ f7 d$ K* `
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在神话中其往上最接近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东邻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莱与瀛洲,故诗曰泰山“魂雄气壮九州东,一敞天门旭日升。百代帝王趋受命,万方处士向蓬瀛。(左河水)”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1]  被誉为“五岳之首”。& q! r' r* J4 U0 b, H
泰山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
+ Y7 |, \  @5 @( S9 _. H: b气候条件$ y! S: H) _6 j. c7 t1 [
泰山上下的气候呈垂直变化的特征十分明显。山脚1月均温-3℃,山顶为-9℃,山下7月均温26℃,山顶为18℃;年降水量随高度而增加,山顶年降水量1132毫米,山下只有722.6毫米。山下四季分明,山顶三季如春,冬如玉,即冬有雾凇晶莹如玉,为重要景观之一。春季风沙较大。泰山冬季较长,结冰期达150天,极顶最低气温-27.5°C,形成雾凇雨凇奇观。夏秋之际,云雨变幻,群峰如黛,林茂泉飞,气象万千。1 I$ J. h2 `! R% o
水文特征  H$ \0 a. ~5 C9 ?. h
泰山山泉密布,河溪纵横,水资源较为丰富,总储量达30.43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14.97亿立方米,地表水15.4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26.08亿立方米。
" C! p" K& C, x, k6 m+ U泰山河溪以玉皇顶为分水岭。北有玉符河、大沙河注入黄河,东面的石汶河、冯家庄河、南面的梳洗河、西溪,西面的泮汶河,均注入大汶河。' F9 h" E5 D% s
由于泰山地形高峻,河流短小流急,侵蚀力强,河道受断层控制,因而多跌水、瀑布,谷底基岩被流水侵蚀多呈穴状,积水成潭,容易形成潭瀑交替的景观。泰山的瀑布主要有黑龙潭瀑布、三潭迭瀑和云步桥瀑布。+ B5 F; K# w8 W8 U& ~
泰山因裂隙构造发育,所以裂隙泉分布极广,从岱顶至山麓,泉溪争流,山高水长,有名的泉水数十处,如王母泉、月亮泉、玉液泉、龙泉、黄花泉、玉女池等。泉水甘冽,无色透明,含人体所需多种微量元素,系优质矿泉水,被誉为泰山三美(白菜、豆腐、水)之一。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统和奥陶系石灰岩岩层向北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处出露成泉。从锦绣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罗棋布。北麓丘陵边缘地带,岩溶水向北潜流,并纷纷涌露,使古城济南成为“家家泉水,户户杨柳”的泉城。( m- O; t( v8 X4 b' L
地质特点( G4 e2 A8 H' }) K; P
泰山的地质构造十分复杂,以断裂为主,其构造特点为断块掀斜抬升。既有前寒武纪形成的构造,又有中新生代发育的构造。! M2 W7 [5 B6 z  u- a+ E
泰山的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发育以多期的褶皱、断裂以及韧性剪切带为其主要特征。它们彼此叠加相互改造,构成了极其复杂的构造面貌,对它们的成因机制研究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中元古代辉绿玢岩发育的国内外罕见的“桶状构造”,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 y1 ^2 b7 ]7 E2 S: J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以近东西方向对欧亚板块的强烈俯冲,使泰山地区在近南北向伸展作用下,北东东向泰前断裂发生强烈掀斜活动,泰山大幅度抬升,致使泰山的新构造运动表现得十分普遍和强烈,它们对泰山的形成及地貌格局起着主导性的控制作用。泰山周围的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不整合面上形成的重力滑动构造也与新构造运动有密切的关系。
$ b3 ~4 T) ~* Z9 V2 G阴阳界3 Q* l4 G+ V' |* h
在泰山长寿桥南面的石坪上,东百丈崖的顶端,有一横跨两岸垂直河谷的浅白色岩带,好像一条白色纹带绣于峭壁边缘,因长年流水的冲刷,表面光滑如镜,色调鲜明,十分醒目。越过它稍有不慎,就会失足跌落崖下,坠谷身亡,故名之为“阴阳界”。
2 ]* f& i. f+ U2 s7 _桥下的石坪为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质地坚硬,抗风化剥蚀能力比较强,经长期风化剥蚀和溪水的冲刷,形成了这样宽大而平滑的大石坪。所谓“阴阳界”,实际上是一条由长石和石英组成的花岗质岩脉,表面呈灰白色,脉宽1~1.2m,沿南东130°方向延伸,近于直立产出在二长花岗岩中,与围岩的界线十分清晰,产状稳定,直线状展布,色调鲜明,又位于东百丈崖的峭壁边缘,地势甚为险峻。古人把这条岩脉看作阳间与阴间的分界线,虽有某些言过其实之处,但对游人而言确不失警示的作用,同时也为长寿桥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G9 X6 v1 Q& Q! n) v6 h. q
桃花峪0 r( T" L  ?& n" z# x- |
桃花峪,位于岱顶西北,是泰山近几年开辟的旅游新区,并有索道缆车直通岱顶。在索道站周围出露的岩石,主要是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其东侧有北西向龙角山断裂通过,断裂两旁发育有与其基本平行的伴生断裂。其中一条伴生断裂切过一个山头,生成约5m宽的节理密集带,节理面近于直立,把二长花岗岩切割成许多薄板状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岩块沿直立节理面不断坍塌,最后形成两峰对峙的一条几米宽的大裂缝,这就是有名的桃花峪一线天。
" W# y( l' c1 K( p彩石溪不仅是泰山奇石的重要产地,据泰山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认为在彩石溪存在着以基性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岩)为主的一套表壳岩系统,属于泰山岩群。原岩是酸性火山岩和酸性火山凝灰岩,构成双峰式的。由于强烈变形,基性火山岩已经被拉成构造补丁,而且它的构造变形被后期切断,后期的脉体又被切断了。另外有糜棱岩化的现象,构造、地层等地质现象非常丰富。8 j* a/ }  }9 d4 O6 C
傲徕峰/ g! C' b$ t6 v
扇子崖之西是傲徕峰,因巍峨突起,有与泰山主峰争雄之势,古有民谚:“傲徕高,傲徕高,近看与岱齐,远看在山腰”。傲徕峰与扇子崖结合处为山口,在山口之后是青桐涧,其深莫测,涧北为壶瓶崖,危崖千仞。站在山口,东看扇子崖,如半壁残垣,摇摇欲坠,让人心惊目眩,西望傲徕峰,似与天庭相接,北眺壶瓶崖,绝壁入云。扇子崖和傲徕峰一带出露的岩石,均为傲徕山中粒片麻状二长花岗岩。3 E# J/ G" L( l& {: M
历史地位
4 k; ?& \7 g8 F7 R6 D) s2 I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
3 d+ Q7 m- J3 e) H% `/ V ,“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骈雅训纂·释名称》:“古人太字多不加点,如大极、大初、大室、大庙、大学之类,后人加点以别大小之大,遂分为二矣。”按古文字的传统读法,“大”亦有“大”、“太”、“代”三音。春秋战国时,由于同音字的引申和同义字的演变,“太”与“泰”、“代”与“岱”“岱”与“岳”也互相变通了,这样相继出现了“泰山”、“岱山”、“岱宗”、“岱岳”等专用名称。“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易·说卦》“履而泰,然后安”。“泰”字就有原来的高大、通畅之意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 K% w, s. H0 v# z& X% |* I1 ^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恒山、华山,仅占第三位。但就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国的许多大山与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 V6 X/ v0 ]5 ]$ l- M+ \) Q' F' V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E4 K& T  f/ N. b. M& s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426平方公里,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
8 M6 q* Q! Y# p1 K" f文化底蕴
/ Z; d: e  ?7 p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汉族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Y; {$ j8 u- H! R' w# A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前104年、前103年、前98年、前93年、前89年)、汉光武帝(56年)、汉章帝(85年)、汉安帝(124年)、隋文帝(595年)、唐高宗(666年)、武则天、唐玄宗(725年)、宋真宗(1008年)、清帝康熙、乾隆等古帝王接踵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自秦汉至明清,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27次。历代帝王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使泰山的神圣地位被抬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 x) h8 s' z0 {3 W0 l+ x皇帝的封禅活动和雄伟多姿的壮丽景色,历代文化名人纷至泰山进行诗文著述,留下了数以千计的诗文刻石。如孔子的《邱陵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曹植的《飞龙篇》、李白的《泰山吟》、杜甫的《望岳》等诗文,成为中国的传世名篇;天贶殿的宋代壁画、灵岩寺的宋代彩塑罗汉像是稀世珍品;泰山的石刻、碑碣,集中国书法艺术之大成,真草隶篆各体俱全,颜柳欧赵各派毕至,是中国历代书法及石刻艺术的博览馆。泰山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现存古遗址97处,古建筑群22处,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 R. t# j& h$ x" x4 H- B9 @泰山是黄河流域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很早以前,泰山周围就被人类所开发,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便是佐证。再早还有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战国时期,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泰山与孔子活动有关的景点有孔子登临处坊、望吴圣迹坊、孔子小天下处、孔子庙、瞻鲁台、猛虎沟等。神山、文化宝库泰山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的称誉。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 S, G( N% L- i3 f$ V' T" a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公元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公元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保留至今的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公元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 。[14]  诗人王心鉴在《登岳》一诗中亦有:“优游沐清风,骋怀啸岱山。汉柏揖朝华,秦松别暮烟。云海洗心尘,天路褪狂狷。由来访胜境,乾坤此为巅。”的诗句赞之。. P' ?9 d( w+ F* E- I" V
古籍记载
6 w- }9 A) J+ I: Y0 f# _" V1 @《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 h+ I* t6 y1 y' N  I  S《诗》: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 F7 n/ \- B& q/ `2 C7 q" Q《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8 o1 B+ z5 `, F$ k
《孟子》: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 y8 I$ w+ V" L  b1 L' s
《战国策·苏秦说齐宣王》: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
0 ?1 _/ y5 ^0 y, J0 R5 l《史记》:昔黄帝东至于海,登岱宗。7 H. b; d  n# B8 Y, c% T
《史记·齐世家》: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 }4 f* {1 d+ J  U
《史记·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山之东北址,旧有明堂,为成周时朝会诸侯之处。秦汉以下言封禅者,必于泰山。
% L; Q6 E8 M  U7 ~8 n" t/ I《通义》曰: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
0 \( o4 L' s5 U( D" q《白虎通》曰:王者受命必封禅。封,增高也。禅,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禅梁父之址以报地史称无怀、伏羲、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甫。汉武封泰山,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修封者凡五是也。0 V" X; h2 r4 R1 R
《汉官仪》: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如从穴中视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
% k+ H, t6 F9 Z9 l4 O$ X! n, U历史事件
  o5 y: V: e; `6 }$ h$ E/ R" B& Y隋朝大业九年(613年),齐郡丞张须陀大破王薄起义军于泰山下。
' T1 y* E/ _4 \* L$ W4 E5 }" b: A唐朝中和四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败死泰山狼虎谷。
. }+ D" @- X+ |神话传说- U- C6 T5 H2 c+ v* Z5 b
盘古开天! {, r& C6 E' J: [1 N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他的头部变成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i9 U/ x! E. I0 @1 s* j( i
东岳大帝5 o' g: a9 u, L+ F# D) x, F( S
东岳大帝为泰山神,又称泰山君、五岳君,排于玉清元宫之第二位,冠五岳之首。相传为盘古王的第五代孙,它掌握人们的魂魄,主掌世人生死、贵贱和官职,是万物之始成地。自战国至汉代,泰山始终是君主告成于天的封禅圣地。
7 O/ J! |" j, ?% ^# e碧霞元君7 Z$ C! Z8 L: X* d. \
碧霞元君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认为,碧霞元君“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统摄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女神之一。
3 q$ I( j- A& h7 V1 `/ R- |! N1 z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一说为华山玉女。但一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
9 r; \- g: O; I. I- `《西游记》中的泰山; ?7 y: V+ n# q7 `
《西游记》故事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早在唐代的玄奘取经故事,便已与泰山相联系,在此后“西游”题材的杂剧、平话中,其素材选取,与泰山文化不无关涉。张宏梁、彭海两先生所作《吴承恩<西游记>与泰山》(载《泰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对此进行探讨。但由于其文于泰山地方文献未作充分利用,故所论尚存缺略之处。今试加新证,并藉以探寻泰山《西游》文化的渊源所在。《西游记》第一百回有唐三藏摩洪福寺松故事,这一轶事最早出自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中:“玄奘法师往西域取经,手摩灵岩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吾归,即向东。’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夕忽东方,弟子曰:‘教主归矣!’果还。至今谓之摩顶松。”
! v1 l6 w' x2 ]* L, B/ p& B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始建于北魏,唐代时寺宇极盛,被列为天下“四绝”之一。历史上玄奘并未驻锡此寺,但“摩顶松”的传说,已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之千年来玄奘故事成为灵岩寺著名掌故,屡见志乘载及。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记云:“唐玄奘法师摩顶松,在齐州灵岩寺。师取经西域,始住长安洪福、大慈恩二寺,及宜君玉华宫译经耳。灵岩今属长清县,《图经》但以为佛图澄卓锡之地,而不知玄奘,故著之。
3 G* ~  n3 P8 G$ j6 z% e3 ^% l1 H$ \
1-141204161031592.jpg 3803917.jpg 6276628_110023346000_2.jpg 7999810_7999810_1308052178171.jpg 10256812_144149203181_2.jpg 201199184629281255758.jpg 4287429220080719062943094.jpg 6597739369239194037.jpg tsbz_30.jpg u=2529041781,280427171&amp;fm=21&amp;gp=0.jpg userid223681time20101117041736.jpg ) F" |9 e: Q/ X& D
逍遥游户外网夏季非防火期不定期的驴线穿越大美泰山,敬请关注:近郊短线
, M8 W% ?. P* a! M

返回头条返回主页户外中心同城活动活动视频影视欣赏同城资讯金币商城直播室点歌台户外保险


感兴趣的会员:

  • 绿动未来
    2022-09-07
  • 绿动未来
    2021-12-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 为什么选择我们
  • 百万品质线路任选
  • 最好最优质服务高品质服务
  • 全网性价比最高
  • 旅游一站式服务

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13-2014 逍遥游多媒体工作室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